人類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對自然物的造物性進行發現,而對泥土的改造,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物質的可塑。在文明發展的源頭,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質,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的新的物質形態,這使包括陶瓷在內的多種人造物具有文化的母語特征。
陶瓷是人類的造物,其母語的特征決定了它具有物質和文化雙重特征。物質的背后,體現的是人文思想內涵。文明為史,文化為變,文化的嬗變源于文明的發展,文明與文化互為因果。在陶瓷的造物形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貫穿在陶瓷文化中的文明的影響。
如果說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要用一種器物來傳遞它的魅力的話,那肯定是陶瓷。陶瓷伴隨人們從游牧文化轉成農耕文化,影響了我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中國文化的血統身份首先是通過陶瓷來體現的,其意義已經漸漸上升為民族精神的載體——中國文化的“母語”。 中國陶瓷的發展過程中,變化的造型、裝飾、釉彩,生動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幫助人們去鑒別、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陶瓷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內涵總是和與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社會生活相聯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深刻的內涵。陶瓷文化與民族文化相融合并積淀成一種獨特、先進的文化。氣質。
中國陶瓷文化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與不同的民族精神相結合,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表達方式,從側面體現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程度和面貌。陶瓷藝術在文化干預下形成的自然文化變遷,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實用器的使用追求
原始陶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進程,人們將泥土過火,產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陶,并塑造成各種形狀。這揭開了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的篇章,豐富了原始人類的物質生活、經濟生活。
陶是一種物質的存在,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是原始人對于現實生活的一種曲折的反應。陶器產生于農業之后,促使定居生活更加穩定。農業、生產力各方面的發展,陶器的出現和發展也成為了文明發展帶動的必然歷史結果。
因日用生活的需要,原始陶的器型以日用器型為主,如罐、盆、碗等,造型多為飽滿的球體,因為球體容積大,便于盛裝食物。實用先于審美,實用性也往往伴隨著審美。原始陶產生后,對于審美也開始追求,出現了彩陶、陶塑等。陶是中國藝術的重要源頭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的母語,它融合了工藝造型、繪畫裝飾、雕塑樣式為一體,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先河,無論在創作理念、題材內容、工藝技巧等諸多方面都給予后世藝術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造物性隨著文明不斷發展,歷史上陶器每一次大的進步,都與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文明對文化的影響,不光體現在造型與紋飾上,也體現在器物背后體現的精神內涵上。陶器各個時期的成長,就是一個中國技藝、文化、思想不斷發展成長的過程。
2、祭祀器的精神追求
中國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促使了禮制的出現。禮制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程度所產生的文化成果。禮的基本原則是使社會存在親疏、尊卑、長幼區分。在政治、宗教活動時所使用的器皿,稱為禮器。禮器是人們在進行祭祀、喪葬等活動中用來體現使用者的等級權力、社會地位的!懊髻F賤,辨等列”①便是當時社會制度的體現。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把陶的燒成溫度提高到1200℃以上,去除雜質然后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這就出現了瓷。陶瓷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陶瓷文化在這一時期以禮器中的祭祀器為主。
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死者生前所擁有的一切,必須盡可能地在喪葬時作為殉葬品埋入墓中,以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享用。所以人們常常把死者生前使用過的青銅器、陶瓷器等隨死者埋入墓中。這被稱為祭祀器,也叫明器(冥器)。
祭祀器早期是以青銅器為主,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形成了“青銅時代”。青銅器因為生產水平的制約,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得到較大發展逐漸取代了青銅器。但是在夏商周時期的陶瓷表面紋飾就多有模仿青銅器的現象,器型也與當時的青銅器相仿。
從現在出土的明器品種來看,明器大概可以分為:生活日用器皿、象征財富的明器、反應生活環境的明器、供役使的明器、供享樂的明器等。有飲食器、陶羊、武士俑、說唱俑等。這些明器在當時的它們的宗教內涵往往大于審美價值,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看待這種社會文化帶來的文明善變,留給后人的是一份豐厚的寶貴文化遺產。
通過對祭祀器的研究,我們能了解到我們的祖先的生活習俗及當時的文化、社會風俗習慣。早期人們的意識生活和精神生活,在造物方面有了明確的表現。
3、陳設器的審美追求
中國陳設器的生產特色,總是帶有特定的民族因素的色彩,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比如唐代社會政治上的開放,陶瓷風格就開放清新,恢弘大氣。而宋代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以及政治上對文化的推崇,使陶瓷藝術走向了嚴謹含蓄、平淡幽雅。這便是朝代文化對陶瓷創造的影響。中國朝代的變遷、民族的改變,讓中國瓷器的審美追求經歷了一次次的嬗變。
①:宋代禮教文化的影響
宋王朝的建立,寬賦減稅,國家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文化比較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重視、對外貿易的擴大等方面,使陶瓷需求量增大,出現了窯廠林立、陶瓷花色品種不斷更新的現象,為陶瓷工藝制作和陶瓷美術開辟了新的境界。因此,受到經濟的影響,宋代的陶瓷空前的繁榮。
宋代的瓷器造型精美、豐富多樣、制作考究,藝術成就很高。宋代陶瓷文化的特點是封建禮學的因素影響,具有鮮明的文人氣息和民間氣息。
這一時期的陶瓷造型簡潔優美、比例適中、規整完美,出現了大量與宋代文人文化相結合的器具。如喝茶的斗笠碗,飲酒的梅瓶,還有瓷枕、粉盒、棋局的出現,則是人們物質生活的反映。宋代裝飾畫風嚴謹寫實,陶瓷藝術的裝飾花紋規整并且細膩。紋飾內容中很明顯具有皇權思想的影響,陶瓷的紋飾題材經常出現龍鳳紋,用以維護封建王朝的權勢和威望。龍鳳紋真的雛形在原始彩陶中就已出現,寓意“龍鳳呈祥”,在民間也很流行,深受百姓的喜愛。還有一個就是宗教思想的影響,宗教因素出現在陶瓷文化中從魏晉南北朝就出現了,到了宋明時期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宗教信仰是古代百姓的寄托,那個時代的陶瓷紋飾經常具有菩薩保佑的美好祝愿,所以有很多“八正道”、“神龍八部”等佛教題材,陶瓷也經常被用于廟宇中用品。
②、元代游牧文化的影響
元代陶瓷受到游牧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瓷器多是表現個性,而不墨守陳規以工整濃麗為能事。元代的文化對于陶瓷創造有著很大的影響。
元代的蒙古貴族的審美習俗影響了他們對于瓷器釉色的愛好。元人喜愛白瓷,元人筆記中“國俗尚白,以白為吉”,與宋人的“尚青、尚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元人的宗教信仰有關。元人豪爽,定居中原后器物的選擇也是大號的,也就導致元代出現了很多大型的食器。
元代的元青花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瑰寶,都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元青花吸收了游牧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藝術,可以讓我們觸摸到一種完全不同的歷史,感受到一種跨地域的、原始的、粗獷的美。元青花雄健渾厚的造型、濃艷瑰麗的色澤、粗狂豪放的裝飾,是中國陶瓷母語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嬗變。
③、明清時期外銷瓷以及西方繪畫材料的引進
17、18世紀,法國曾掀起“中國熱”,歐洲的上流社會以擁有中國陶瓷作為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外銷瓷一度非常盛行,歐洲人將中國的瓷器上鑲上寶石,或者配上黃金的裝飾,放在城堡里作為陳設!澳刚Z”影響了歐洲的生活方式,同時,歐洲文化也反過來開始影響“母語”的發音。受到歐洲奢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陶瓷文化也開始變得繁復,鑲上金色的花紋。比如歐洲非常重視徽章文化,歐洲人把徽章紋樣帶到中國,描繪在訂購的瓷器上,中國也有了徽章瓷的生產。這也是歐洲文化對于母語的反作用影響。
陶瓷的母語文化是構建在材料基礎上的文化交流,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影響母語發音的因素,比如“鈷藍彩”的出現。在唐高宗李治的時代,大唐勢力范圍不斷擴張,波斯人大批定居中國,絲綢之路暢通,鈷藍彩的鈷料就是當時由波斯傳入中國的。還有用西洋進口的琺瑯彩料繪制的瓷胎話琺瑯器,對粉彩瓷器的創造有著直接的影響。這是中外建立在材料基礎上的文化交流。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的母語發音中外銷瓷歷史不僅是一部代表中國歷史、政治文化、自然人文景觀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匯整個過程中的歷史見證。歐洲人在對中國瓷器長期的接觸、使用、仿制的過程中,通過陶瓷藝術,認識了中國的精神風貌、社會萬象和文化底蘊。歐洲近代對中國文化的崇尚,都可以看到“母語”的文化背景和影響。
縱觀華夏歷史,每一個朝代都留下了陶瓷變化發展的足跡,陶瓷與華夏民族精神同在。中國歷代的古陶瓷,漢人豪放、宋人儒雅、金人放浪、元人粗獷、明人含蓄、清人熱烈。這是中國母語文化的厚重底蘊。中國的陶瓷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它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意蘊之美”,陶瓷作品往往是古代陶瓷藝術家的思想情感與外物作品的形態神理統一起來,具有情感因素的人情味和民族寓意的啟示性,這是中國陶瓷的精華。
我們需要提高人們對中國陶瓷文化的多元認同性,最大限度發揮陶瓷文化在中國民族文化的還原、再發現過程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所以我們需要對陶瓷文化的發展過程有著深刻的理解。
文化的非物質的嬗變過程對歷史、生活有著重大的改進,貫穿了中國整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影響、促進著人們的生活。陶瓷文化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