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瓷都,無論中外,全球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城市的名字:景德鎮。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因新平鎮(景德鎮原名)盛產青白瓷器,遂以年號命名此地,由此開創了中國陶瓷最絢爛的“千年史話”。中國的英文名“China”(china 一詞,據考證便是因橫穿景德鎮的昌南河的音譯。可以說,如果在全世界找到一個公認的瓷都,景德鎮乃是不二選擇。
然而在2003、2004 年,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相繼奪走了“中國瓷都”稱號,這給了景德鎮這個“千年瓷都”一記悶棍。當年,憤懣不平的景德鎮市甚至還組成志愿律師團,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陶瓷協會侵犯景德鎮名譽權。盡管此事以兩大協會不再評選“瓷都”而告終,但此番“瓷都”之名易主的背后,透露著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景德鎮的陶瓷產業,已經在近幾十年來,走向沒落。不說以德國科勒、日本TOTO為首的外來瓷器充斥中國市場,即便在國內,潮州、佛山、唐山、德化等地也都在瓷器產值上全面超越景德鎮。普通中國人生活中的瓷器,已經和昌南河畔的景德鎮,越來越遠。
但景德鎮之所以是世人公認的“瓷都”,不僅僅在于她過往的輝煌歷史,更在于她是全球唯一保持完備手工陶瓷制作加工工藝流程的城市。景德鎮外面的世界陶瓷工藝再先進,若要說手工陶瓷的技術,無人可以比擬景德鎮。今日之景德鎮,也正嘗試開拓出一個“大陶瓷”格局。截至2014 年,景德鎮的陶瓷年產值已經從1995 年的6.6 億元增長到了267.8 億元。景德鎮的潛能,正在被慢慢激發出來。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專程來到景德鎮,在考察該市陶瓷產業發展現況的同時,又集中采訪了一批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通過他們的經歷、他們的話語,當代景德鎮陶瓷業態的畫面逐漸清晰起來。
做陶瓷 在這里是最幸福的
景德鎮的輝煌始自北宋滅亡后的全國經濟中心南移。彼時,北宋五大名窯的大量窯工來到了景德鎮,由此開啟了景德鎮近千年的陶瓷史話,從青花到粉彩,從青瓷到琺瑯彩,景德鎮依靠著逐漸完備的“72路絕招”(其實是350多種陶瓷細分工藝的統稱)稱霸世界瓷壇上千年。然而在1912年溥儀遜位后,景德鎮的大規模生產就隨著御窯廠的關閉而逐漸終結,雖然中間袁世凱復辟時燒過“洪憲”年號的“御窯”,但從袁世凱后,景德鎮的陶瓷業隨著連年動亂而迅速衰落。八年抗戰期間,日寇的飛機還多次轟炸了御窯廠及居民區,導致許多傳統窯爐、工藝半成品、資料損毀以及大量優秀陶瓷手藝傳承者死于非命。
新中國成立以后,景德鎮曾被列為國家輕工業部的重點扶持城市,并建立起十大窯廠,景德鎮迎來了再次興盛的一段時期。但在計劃經濟時代,景德鎮更多的是關注大規模生產以及工業化,這與千百年來景德鎮依靠小作坊集群化生產的體制大不相同。在大鍋飯生產30多年后,景德鎮成為改革開放后首批受到沖擊的城市,大量的進口瓷器由于先進的生產工藝及廉價的成本,擊垮了景德鎮的國營陶瓷工廠,一時間,下崗和破產成為景德鎮人心中的“痛”。
面對困境,景德鎮人有的選擇離開,遠赴他鄉創業;有的選擇留下,憑手藝謀得飯碗;還有的選擇繼續深造,進入院校等另一種體制內生存。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結果,今日景德鎮陶瓷業態之豐富,正是景德鎮人在這二十年間慢慢摸索出來的。其實,手工制陶現象歷經工業化磨難,幾次瀕臨“全行業淘汰”的危機,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這門總有人慧眼識珠的傳統手藝。如今的景德鎮,已經成為一個“產學研”統一為一體的陶瓷圣地,完備的體系化運轉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小微創業奇跡”。
邱明方,一個土生土長的江西人,在原來的陶瓷化工廠內租下地盤后建了一家小型作坊“邱瓷坊”,作為一家藝術陶瓷的配套企業,主要承接藝術瓷坯體制作與成品燒制等業務,客戶則集中在全國各地的美術院校師生群體。在邱明方的作坊中,常駐的拉坯工人只有一個,還是一位希望通過實戰來磨煉自己手藝的景德鎮陶院的大學生。其余的活計,都靠短期雇工,活兒多了多雇,少了少雇。景德鎮大批熟練的技術工人是一筆無形的資產,邱明方根本無需為勞動力的來源擔憂。而低廉的廠房租金也成為“邱瓷坊”這樣的小型作坊得以生存的一大條件,唯一令他不時犯愁的只有拉坯技術后繼無人的狀況正愈加嚴峻,原本需要五到十年才能見出功力的技術現在正因為競爭的激烈與年輕人的漠視而漸漸衰落。從這一個小的縮影可以看出,家庭作坊是景德鎮瓷業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景德鎮吸引全國藝術界精英的魅力所在,但這種特色的生命力也正在漸漸地暗淡下去。
與邱明方不同,雕塑家、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博士畢業的張楠屬于景德鎮的外來戶。張楠在原景德鎮“十大瓷廠”之一的雕塑瓷廠租下了一處屋子作為工作室。早在幾年前,她已經把工作重心從北京轉向景德鎮。一位早就可以在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買房買車、作品也有市場的藝術家何以要來到景德鎮當“景漂”?張楠向我們指出了景德鎮的魅力所在:“對于一個做陶的人來說,景德鎮的最大好處就在于它方方面面的完備,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技術分工非常細致,整個社會都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你需要什么,景德鎮就能拿出什么。另外,從材料、工藝來講,景德鎮也要比其他陶瓷產區更為豐富、完備。龍泉有青瓷、德化有白瓷、醴陵有五彩……而這里全都有、全能燒。還有,景德鎮的包容性超過了其他產區。外來人口可以很快融入這個社會之中。再者,在景德鎮,無論干什么、談什么都是以陶瓷為中心。因此,對于一個搞陶瓷的人來說,到這里是最幸福的。”
獨缺資金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
陶瓷創意文化產業是景德鎮這些年來大力開拓的一條道路,在這個領域里,最出名的便是樂天陶社。樂天陶社2005 年入住景德鎮雕塑瓷廠,一度發展得如火如荼,盡管近兩年來,樂天陶社的重心正逐漸向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發展,但是作為樂天陶社推出的主要活動之一的創意市集,如今卻已經發展成為景德鎮最吸引年輕人創業的場所。該市集每周六、日上午八點到十二點在雕塑瓷廠內瓷園舉行,會有超過100 個本地年輕藝術家聚集在一起銷售新創作的陶藝作品。據記者兩天來的觀察,與北京等地的創意市集不同,由于市場方向明確、產品類型集中、藝術風格多樣,這片市集已經突破了大學生創業基地的初期模式,正朝著市場化、規范化的方向良性發展。不僅限于零售模式,這里已經成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瓷、創意瓷采購商們密切關注的目標。許多年輕人正是在這里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訂單,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藝術瓷目前是景德鎮年產值最高的一種產業類型,也是景德鎮非常年輕、非常有活力的一個領域,但是這部分對全市陶瓷工業整體的推動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一方面,景德鎮的陳設藝術陶瓷仍然沒有擺脫各自為戰的模式,這些廠子,效益好的可以有數百萬元的產值,大多都在數十萬元左右徘徊。大街小巷星羅棋布的茶具茶藝,基本沒有擺脫慣性運轉的思維模式,經營管理和品牌營銷理念嚴重滯后,無法形成合力。據著名網絡電商長物居掌柜涂睿明介紹,他曾經想組織一個青年陶藝家聯盟,但后來因為意見不合而不了了之。另一方面,藝術瓷屬于非常具有彈性的市場,產值上升的空間有限。據統計,2014 年,景德鎮陶瓷總產值192.6 億元,若按產品類型劃分,陳設藝術瓷產值達63.75 億元,占33.1% ;日用陶瓷產值達54.12 億元,占28.1% ;建筑衛生瓷產值達46.99 億元,占24.4% ;工業陶瓷(含電子陶瓷、特種陶瓷)產值達22.92 億元,占11.9% ;其他陶瓷輔助材料產值達4.82 億元,占2.5%。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近幾年景德鎮確實是以陳設藝術瓷為主體進行發展的,這也是自身特色使然。但是,對陶瓷產值貢獻最大的兩大類型:日用瓷和建筑瓷,景德鎮的發展卻遠遠不夠。尤其是日用瓷,原本便是景德鎮安身立命之本,這座古城昔日的繁榮主要就是建立在日用瓷的生產基礎之上,它曾經一度占據了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主要市場,藝術瓷其實只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到如今,要單單以藝術瓷撐起“瓷都”的招牌,確實沉重了些。
“景漂”,景德鎮的新希望
“景漂”是一個與北漂、海漂類似但有著本質不同的詞匯。和多為年輕人、在大城市努力奮斗以便打下一片天空的“北漂”、“海漂”不同,“景漂”大多數是像張楠一樣的人,很多已經在北上廣乃至海外擁有了比較好的生活條件,但為了在藝術創作上取得突破而來到景德鎮。因此,景德鎮依賴著“72路絕招”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更多的“絕招”,而八方神仙各顯靈通的景漂族,技術和思想的對撞后產生的火花成為景德鎮陶瓷發展的源源動力。
距樂天陶社十分鐘車程的陶藝街,是“景漂”聚集的場所。陶藝街位處景德鎮陶瓷學院老校區的附近,地理位置良好。在短短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上遍布各種類型的創意陶瓷商店。與樊家井等地的仿古瓷、日用瓷不同,這里的陶瓷商店突顯出強烈的設計感。陶瓷小店“釉滋釉味”的主人邱超向我們介紹,這片街道的經營者大多為70后、80后的年輕人,主營項目多與茶具相關,強調的是陶瓷產品與當下時尚生活方式的聯系,因此他很自豪地認為這里是景德鎮最年輕、最活躍的一條街。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的邱超來自江西上饒,畢業后成了“景漂”一族。據他介紹,景德鎮藝術瓷這部分發展的特點是比較散,但是量很大。由于景德鎮陶瓷的技術分工很細,相關配套完善,從業者所要顧及的材料、工藝等問題相對較少,因此年輕的創業者也比較容易扎下根來。
與邱超一樣,來自內蒙古的王印也屬于“景漂”一族。王印的主營方向是青瓷茶具,他沒有自己的店面,以接訂單為主,客戶則主要來自浙江一帶。守著名滿天下的龍泉青瓷,為什么要來到景德鎮訂貨?曾多次前往龍泉考察的王印談到了兩點:首先,龍泉青瓷在器形設計上比較薄弱,器形單一、死板,只是一門心思去盯釉色,但是他會有新的造型。還有一個問題,龍泉像他們這樣的人留不住,地方勢力太強大了。但在景德鎮要好得多,因為市場太大,想壟斷也壟斷不了!拔覀兊扔谑巧钤趭A縫當中,但是在夾縫當中還有我們發展的空間”。也許,就是這樣的發展空間,才是景德鎮最大的吸引力。
千年窯火永不熄滅
今天的景德鎮陶瓷盡管有了復興的跡象,但與廣東等地的新興瓷區相比便相形見絀。2014 年,景德鎮陶瓷產值192.6 億元,在全國僅排名第五,排在第一位的佛山陶瓷產值突破了800 億元,足足是景德鎮的四倍,即使是排在第四位的潮州,產值也有390 億元,是景德鎮的兩倍。景德鎮豐富自身陶瓷產業格局的努力卓有成效,比如從佛山、上海等地引進各類陶瓷企業,發展高科技瓷、高檔藝術瓷、日用瓷及建筑衛生瓷等品類等等,但作為一個內陸三線城市,受信息閉塞、設備及技術滯后等因素影響,遠遠無法跟占據天時地利的珠三角沿海地區的產業集群相抗衡。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周思中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景德鎮的衰落不在于它存在"貢品文化",也不在于它在傳統上缺乏"市場機制"和"市場意識",也不在于它因"深居內陸"而缺乏現代的營銷策略和銷售渠道、缺乏"創新意識"。而在于世界陶瓷產業結構的大變化,這種變化引起國際乃至國內的陶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
其實,景德鎮致力于走創意文化產業之路未嘗不可,但創意產業更關注創意人才群體的集聚效應。景德鎮在陶瓷這個領域人才濟濟,集聚效應明顯,但是在其他時尚和設計領域卻非常欠缺,如今,總數已有兩萬余人的“景漂”一族正在成為景德鎮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他們之中,既有短期之內來搞陶藝創作的藝術家,也有扎根于此納稅經營的陶瓷產業從業者。他們的加入,仿佛為景德鎮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讓我們在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嗅到了一絲時尚大都市的味道。也許邱超的一番話,代表了景德鎮千年窯火永不熄滅的本質:“讓原創陶瓷藝術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讓精英們收藏的藝術品不只是明清官窯、而是原創陶瓷藝術。讓藝術瓷代替造假、仿燒,成為更多中國人人能夠觸摸到的東西,這才是景德鎮乃至陶瓷的未來!